楼市“保交付、稳民生”的法律思考

浙杭研究/2022/11/01

房地产行业规模大、社会涉及面广,在宏观经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以及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中都占有相当高的份额;房地产作为居民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波动会对居民的财富和消费,对于经济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系统性影响。

“保交付”
2021年下半年起,开发商延期交付的情形越来越多,催生出一系列问题。

保交付事关稳定大局,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2022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

保交付是房地产行业债务化解和转型优化的关键,稳民生系房地产行业风险化解的根本目的。只有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缓解无序违约和购房者担忧,才能从根本上重塑行业的信心。 ¹

中央不断丰富政策工具箱,地方不断夯实主体责任,并协调好购房者、银行、债权人、供应商等多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全国近30省市出台“保交楼”举措,包括对问题项目“一盘一策”及时协调处置、各级领导对项目挂联兜底、协调引入区域国企和金融机构来盘活项目、成立纾困基金等。各省市从降首付比例、加大引才力度、发放购房补贴、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方面放松了房地产调控政策。²

在“保交楼”举措实施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出现“一刀切”,甚至出现干预司法或突破法律规定的行为,这与国家“保交付、稳民生”的根本目的相违背,且有一定程度的危害。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

律师评析
如何推进“保交楼、稳民生”不能突破法律是底线。具体表现为,举措要有法律依据,行为应符合法律的程序。

有法可依。在地方政府的统筹下,会同银行公积金等相关机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分析各方权利义务,监督开发商、股东、银行等相关部门切实履行责任。对法律的盲区,也应以积极研究,有权部门出台相关依据,保证有“法”可依。

科学分类。在监督各相关主体履行责任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分类,通过法律诉讼手段解决房地产预售环节出现的监管不到位、土地抵押等各种问题。

合同约定。用法律手段稳定解决业主担忧的各种问题,首先,要根据购房合同约定的双方权利义务引导购房业主在合同约定的权利范围内合理表达诉求,并压实开发商延期交付的责任,确实保护购房业主的购房利益。

适当干预。国家“稳民生”当然覆盖根据法律规定可以退房的业主,对要求退房的业主,只要符合退房的法律条件,各级政府不宜以各种手段干预。法律是公众心理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以各种手段压制,或者让退房业主感受不到法律强有力的保护,社会负面影响较大。且退房也并非一定会对“保交付”产生负面影响,政府部门可以运用行政手段盘活存量房产,苏州,郑州近期出台的政府回购等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十大将法治提高到全新的高度,包括政府在内的国家各个部门均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法治的框架内依程序办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稳民生的最终目的。

¹ 金融界:《地产政策专题研究:稳需求治标,保交付治本,看好行业投资逻辑从“旧三高”向“新三高”切换》

² 第一财经:《近30省市出台保交楼举措,河南推动694个烂尾盘复工》

文/企业合规部 刘大金 袁鸣婕